第 36 章(2 / 4)

在北宋当陪房 金鹅 3543 字 3个月前

…那就歇歇吧。”

柳氏把包袱放在官道一边,她头上戴着一顶遮羞的旧帷帽,多有不便。

讲究人家的女子,出门都是要戴这样的帷帽的。

也就贫苦人家,或勾栏瓦舍里的下等姐儿,才大喇喇的不带帽儿,露出自个的脸庞来。

其实柳氏不戴也没事,她们穿成这样,也没人把她们当成富贵人家出来的。

巧姑也劝她别戴了,可她自持身份,是官宦人家的女眷,说什么也不肯摘下来。

若是摘了,这不就和那些小民一样了吗。

她们没有坐车,坐轿儿,还哪有什么身份。

谁家官家女眷靠两只脚走路的?

但凡家里有两个子的,都不会让家中女眷出门走路。

() 坐轿儿不仅是体面事(),更是这家人身份的象征。

只见这官道上有赶着绸子马车的(),也有骑着高头大马,身穿裘衣,奴仆相随,出城打猎的富家子弟。

更有裱了缎子的轿子,两个轿夫抬着,里面坐的不知是哪家瓦舍的姐儿。

柳娘子背过了身,也不肯让季姐儿看。

季姐儿脑海中,回荡的是刚刚那一撇,轿子帘被人撩开,里面的姐儿,粉面红腮,头上梳着新时兴的发髻。

一边插了三只双股金钗,翠珠,头上还攒了两朵挑纱的花儿。

身上穿了一件销金红袄子。

等轿子过去了,柳氏才许她转过身来。

这官道上并不是只有骑马坐轿子的,还有如柳氏她们一般走路的。

挑着担子的货郎,推着板车的乡下人,头上包着手巾,挎着篮子的妇人。

还有赶着驴车的老翁……衣衫褴褛的灾民。

巧姑瞅着那几个灾民,忍不住把手里的包袱攒紧了些。

“娘,咱能不回泉州老家吗?”

吴季姐儿不想回去,老家那什么也没有。

没有丫头,没有婆子。

在青州的日子虽说吃不饱,但有仆人,有祖母。

祖母会经常给她们贴补银钱,还会私下里送些吃食。

只要她在青州,那她也算是官宦人家的姑娘,有这份体面在。

可回了泉州老家,只有她娘,还有巧姑,谁还当她是同知相公家的小娘子。

“人家都赶咱孤儿寡母了,咱还能不知羞耻的赖在那个家里?”

柳氏此时后悔也晚了,话是她说的,事是她做的。

吴老太爷没有替她做主不说,还把她们给赶出来了。

吴季姐不吭声了。

她叔父只说在府外给她和娘单赁个屋住,并没有说要赶她们回泉州老家。

回泉州老家是她娘的主意,可季姐儿不敢说出来。

她从记事起,就没了爹,叔父做官,她们跟着去,没有缺衣少食过。

像这般出远门,更是没有过。

季姐儿透过帷帽上的皂纱往外看,心中很是不安。

“娘子,要不咱赁个轿子吧,季姐儿好歹是官家的小娘子,不能这样抛头露面。”

吴季姐儿过了年就十岁了,巧姑是柳氏的陪房,跟着大房没有干过什么粗活。

力气还比不上婆子,能背着她走这么远,实属不易。

柳氏手里攒的有七吊子钱,是后面让巧姑回大房取的。

还有一只足金的梳儿,四五件银的钗环,另两块金元宝。

虽说管家的时候当了许多东西,可柳氏还是有点压箱底的东西没露出来。

那金元宝,一个有一两多重,是她给季姐儿备的嫁妆。

这就是她们大房所有值钱的家当了,等到了泉州老家,这些银钱够怎麽用的。

还有这一路上的嚼用。

() 早知如此,就应收下吴老太爷给的那两吊子银钱,也好赁个车。

柳氏她们娘俩一身孝衣,站在官道上格外扎眼。

趴在巧姑背上的吴季姐局促的不行,把脸转了过去。

“娘子,你快拿个主意啊。()”

巧姑见柳氏迟迟不吭声,忍不住催促道。

这去哪赁轿啊……?[(()”

柳氏也不懂,她出了吴家,甚至连官道在哪都不晓得。

平时都是使唤婆子去外面买个针线啥的,她来到这外面,真是两眼抹黑。

之前出远门,一路上吃住都有下人安排,柳氏哪操过这样的心。

此时她心里没有了着落,等天黑入了夜,她也不晓得她们去哪歇脚住宿。

巧姑也不知,只能背着吴季姐儿去拦下路上的老伯,朝他打听。

“赁车行离这远着哪,不过平时会有一两个散轿儿经过这,也不是天天有。

你们要是去城外,那些散轿儿是不肯的。”

老伯说完就走了。

“巧姑,我有些饿了。”

眼见赁不到轿子,背上的吴季姐儿又饿了,巧姑难受的想哭。

她们走的急,包袱里连块糕儿都没有,这都走到官道上了,哪里有卖吃食的啊。

“季姐儿,你再忍忍。”

巧姑来到柳氏身旁,柳氏摆着架子,不肯去问路,